第二八三章 困龙(中)-《一品江山》
第(2/3)页
中国是个严重缺乏贵金属的国家,尤其在探采手段不够发达的古代,缺银少铜一直是历代君臣最头疼的问题。在商业空前发达,经济空前繁荣的宋朝,这就不只是头疼,而是要命的问题了……唐天宝年间,每年铸钱只有三十二万贯,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到了一百万贯以上,之后连年增长。到了庆历年间,这个数字就接近五百万贯,这还不算铁钱和交子。
再往后,铸钱数开始萎缩,不是钱够用了,而是铜不够了……
翻开宋朝的历史,便会发现,大宋朝与严重的钱荒相伴始终。而在这个时代,钱荒就是铜荒。为了缓解钱荒,官府无所不用其极。太祖显德二年,便颁布了《铜禁令》,规定民间不得拥有铜器,除了寺庙的某些法器外,其余铜器全部收缴销毁。熔炼造币。
另外,为了减少所需铜钱的规模。朝廷还禁止铜钱流入川陕,禁止铜钱外流。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,却仍然缺钱。也不知每年铸那么多钱,都上哪去了?宋朝人搞不明白,陈恪搞得明白,却不告诉他们。
但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,国家缺钱带来的危机。对于生长在城市的人来说,他们所见的是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,当铺竟因没有现金,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。农村长大的官员,更能体会缺钱的危害,因为市面上找不到现钱,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,无法完纳赋税,只得弃逃亡。
王珪曾经担任过户部侍郎,对此的体会更加深切。毫不夸张的说,因为朝廷缺钱,而导致百货不通,人情窘迫,国库空虚,每年所铸之钱,像泼出的水一样,立马不见了踪影。整个国家就像是极度缺水的人一样,都快要渴死了!
如果大理国真有那么多铜,如果都能输送到大宋去,那么国库必将充盈,民间也不会缺钱,真正的太平盛世,就要到来了吧!
口水,没有节操的从好些官员的嘴角淌下。
粗重的呼吸声中,使团的官员们,彻底明白这张俞,或者陈恪的意思了——大理内乱,大理有大宋的救命灵丹,该怎么办还用说么?当然是趁乱取之了!
“有密旨。”陈恪从袖中掏出一份黄绢,众官员连忙肃容听旨,展开道:“着尔等详看大理铜矿储量,是否方便运出,是否可以为我所用。及……若欲取之,计将安出,钦此。”
一片惊诧声中,众人终于明白——官家派遣如此大规模的使团前来大理,并非只为了个侬智高,而是有更重要的目标!
“仲方,你瞒得我们好苦哇,”王珪苦笑道:“离京前,官家曾言道,到了大理,你有密旨宣布,这才跟我们说。”
“王公见谅,事关重大,不得不慎重。”陈恪歉意的笑笑道:“来前,官家嘱咐,此事必须慎之又慎,一不可轻举妄动,二不可泄露风声,下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”
“我焉能不分轻重?”王珪呵呵一笑道:“跟你开玩笑的。”说着正色道:“说吧,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其实朝廷的诸多问题,无非就是个缺钱。虽然大量增加铜钱供给只是治标、并非治本。但国如一人,之病重矣,需先温补调养,待身子强健了再治病。”陈恪正色道:“张老板花了几十万贯,用了十二年时间,探出了几十处铜矿,足够我大宋挖掘百年。这正是我大宋急需的一剂温补方子。我辈读人,总恨报效无门,现在建千秋之功的机会来了,又岂能错过?”
“不错,若大理国真能为大宋解燃眉之急,此乃天与之,不取必受其咎啊!”王韶马上激动道。这厮有些英雄病,平生最想开疆拓土,建功立业。就没有比这桩事,更合他胃口的了。
第(2/3)页